•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当前位置:起航教学资源网教学文章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教学反思

12-14 18:37:24   分类:语文教学反思   浏览次数: 596
标签:语文教学反思大全,http://www.qihang56.com 《穷人》教学反思,
  树木的茁壮生长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创设的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此例中,学生的认识和表达水平所以能沿着一条递升的轨迹发展着,关键是老师树立了崭新的语文教学观。他的崭新教学观主要体现在:
  语言和精神同构观。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槁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始终将两者统一在一起。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者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研究“温暖而舒适’佣得是否准确,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推敲语言的过程中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语言。学生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搬用课文,而是充分调用自己的经验,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观照,从而生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学生对“温暖而舒适”内涵的看法是他们的主观经验与课文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他们积极的精神活动的外化物。学生在活跃的精神运作后认同了课文语言,也学到了作者思维和表达的方法。最后,教者设计了综合性练笔训练。这一训练具有很高增值效益。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充分的感性经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但如果不用语言去表达它们,它们只是学生精神空间中零散的、漂浮不定的烟云。而只有用语言去表征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完整的、可视可闻、可以触摸的精神之花。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但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这些语言的因素就很难成为学生主体内在的东西。只有运用它去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它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的使者,心灵的细胞。综合性练笔训练为学生已经活跃的精神因素和已经感知了的语言因素的全面同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无论是精神的层面还是语言的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可见,语言和精神同构现是教者进行整体设计和课堂教学调控的指导思想。
  动态生成现。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很明显地感到,教者始终不满足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在同一平面上的运动,而一直在追求着促进学生不断攀升的教学境界。从上面对学生“登楼”的评析我们已能明晰地看到这一点。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教者是如何使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之中的峨们感到,教者最可贵的有两点,一是教者不把结论教给学生,甚至连暗示也没有,而是抓住了可能会成为思维焦点的语言,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失调。“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渔家小屋能算温暖而舒适吗/这样的问题灵活性强,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问题也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深思。学生要摆脱思想冲突,走向认知平衡,就必须不断地去读书,去探索,这样,他们的认识和表达就必然向前发展。第二点,教者不断地在给学生注射思维兴奋剂。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话不是暗示,不是启发,更不是讲解,而是正面评价和热情鼓励,他的评价不仅准确,而且情感的激发力量很大。不仅给被评价的学生以激动人心的鼓舞,而且给全体学生以感染性极强的激励。这样的评价使学生的精神系统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听读教学的本质任务是提高学生准确领悟和理解说写者的思想情感(这些均是说写者的精神活动内容)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学习说写者表达情思的言语方式,使他们在听读学习中,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心理存在——语感结构——日益丰富和完善,精神和语言的同构共生能力不断增强。说写教学的本质任务是提高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实质显然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因为精神的乐西在未用语言确定的时候,是混饨的,只有用语言确定了它,它才是可听可视的客观存在。而语言在未表述精神内容之前是无生命意义的符号,只有表述了主体情思时,它才是活的生命体。所以说写者的言语,是说写主体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物的外在表征。概而言之,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均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20世纪之初,法国曾经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只重视文法、逻辑等语言方面的训练,忽视了思想情感及其他语文因素,其结果仅仅是发展了学生的一些极其表面的语文能力,而学生却不会反映多彩的现实生活,说和写缺乏鲜明的个性,最终被称为“法语教学的危机”而加以纠正。我国文革时期,一味强调语文教育的思想性,结果学生只会喊几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语文素养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中外语文教育的历史教训都充分说明,分离了语言和精神的语文教学,效益低下,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动态生成观!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得好:我们不能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僵死的生产品,而应视之为一种生产过程,不能只注意语言作为对象之描述和理解之中介的语言的作用,而更应当谨慎地回到语言的与内在精神活动紧密交织的本源和语言与这一本源的相互影响上去。(《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海德格尔,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10页。)
  愿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牢固地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
  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

上一页  [1] [2] [3]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