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反思
12-14 18:27:28 分类:数学教学反思 浏览次数: 658次《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进行了《数据的分段整理》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因此,我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话题——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在此以前,学生不知道如何分段整理。但借助这一情景,学生感受到了分段的必要,并尝试分段,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来。让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数据。在课中,我让学生在读一读、分一分、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还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如你能一眼看出污染指数最高的是多少?最少呢?按照这个标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怎样知道统计的对不对等等。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想办法,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办法是学生自己想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针对学生的意见适时加以引导,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教师的教学状态不佳;教师对学生整理的方法示范不到位;课堂上的评价激励语言不够;新知告知的较多,引和导不够,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少。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平均数》教学反思
- ·下一篇:四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教后反思
评论排行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
- · 一年级下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
- · 《6、5、4、3、2加几》教学与反思
- · 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学反思二
- ·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 · 《读数 写数》教学反思
-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三
- · 北师大版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 · 《回收废电池》教学反思二
- · 三年级下册《铺地面》教学反思
- · 《小数简算》教学反思二
-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
- ·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三
- · 《正、反比例练习》教学反思
- · “统计”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 · 一年级数学《测量》的教学反思
- ·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 ·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 · 《找规律》教学反思(两篇)
- · 小学数学第二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
- · 一年级数学下册《左右》的教学反思
- ·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 ·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教学反思
- ·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课堂实录与教学
- · 《小小商店》教学反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