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
12-14 18:33:17 分类:活动总结 浏览次数: 307次
标签:公司庆典活动总结,拓展活动总结,企业年会活动总结,http://www.qihang56.com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萎缩,所招收学生越来越趋于中、重度残疾,对教师在医疗、康复方面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教育状况偏低,特困和困难边缘家庭比例不断升高。
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特教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在职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特教心理和康复教学经验,成为阻碍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特教学校的前身是普教学校,缺乏部分配套教育教学康复设施,目前已有的一些设备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升级。
随着城区发展的加快,区域内新市民子女人数逐年增多,个别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现象,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些外地转进的新市民子女,因地区学制不同,给教师的施教和个人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相对延长了学生转入新校的适应期和过渡期,有的直接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由于受家庭环境、条件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弱势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三大理念”
第一,树立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理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受教育的不平等。这种资源既是指办学设施、教育设施等硬件资源,也指包含教育理念、优质师资、教育文化等在内的软件资源。只有科学地规划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保障弱势学生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真正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确保弱势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第二,树立尊重教育主体差异的理念。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成长需求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平等教育绝不是整齐划一式的教育,它是基于差异发展上的平等,是让每个孩子的潜力、智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平等。正视个体的差异,放弃对教育同质性的追求,既主张人人都受教育,又追求人人都受适切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值得提倡和实施。
第三,树立有效补偿差距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补偿原则。补偿原则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这种做法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
(二)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的结合。首先要加强政府统筹、做好整体规划。针对特殊教育、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新市民子女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制定长远规划、分层次设立重点建设项目、分步骤促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如在发展特殊教育中,应在对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措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特教资金的投入、加强校舍的改造、设备的完善,以及有计划地加快特教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从而提升特教的整体水平。其次是强调局部推进。要针对各类弱势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计划、分主次、有重点地推进弱势群体教育工作,如针对弱势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可加强对其特长和爱好的培养与研究;针对弱势学生习惯养成问题,可开展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探索和研究等。通过局部推进让市南优质教育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孩子。
二是注重内部提升与外部优化的结合。“内部提升”指弱势学生的接收学校,要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进程中,把提高对弱势学生的教育水平作为衡量办学的重要方面。着力在教育环境、管理制度、文化培育等方面体现对弱势教育的理念和认识、渗透对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与研究。“外部优化”指不断优化促进学生成长的外部大环境。外部环境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基本条件。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着弱势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优化社会大环境应该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三是注重“输血教育”与“造血教育”的结合。“输血教育”是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齐抓共管,为弱势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更多更优的帮助,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呵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输血”。“造血教育”是以鼓励表扬、榜样示范、说服引导等方式启发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努力开展以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塑造弱势学生的自信心,开发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这些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三)加强“三项研究”
一是以学校为阵地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坚持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针对弱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根本需求,从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德育工作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强对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以研究促实践、以研究求实效。
二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素质对弱势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和开展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学校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对弱势群体家庭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重视分析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特点,开展有效的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并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
三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作为终身教育载体的社区教育,强调的是“人人均为学习之人”,强调教育对象的无歧视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以社区为载体,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弱势群体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更有利于增强弱势群体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改变弱势群体的边缘性,更有利于促进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从理念到行动,从政策到制度,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当前,任何教育公平的政策选择是有限的,资源利用是有限的,但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应该是无限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让富裕的、贫穷的、市民的、进城打工的家庭的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政府、社会的共同职责。让弱势群体同享平等教育,需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也要善于从局部入手做工作;要注重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建设,更应注重激发弱势群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善于开展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弱势学生同享平等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源 w 3
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萎缩,所招收学生越来越趋于中、重度残疾,对教师在医疗、康复方面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教育状况偏低,特困和困难边缘家庭比例不断升高。
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特教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在职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特教心理和康复教学经验,成为阻碍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特教学校的前身是普教学校,缺乏部分配套教育教学康复设施,目前已有的一些设备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升级。
随着城区发展的加快,区域内新市民子女人数逐年增多,个别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现象,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些外地转进的新市民子女,因地区学制不同,给教师的施教和个人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相对延长了学生转入新校的适应期和过渡期,有的直接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由于受家庭环境、条件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弱势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三大理念”
第一,树立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理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受教育的不平等。这种资源既是指办学设施、教育设施等硬件资源,也指包含教育理念、优质师资、教育文化等在内的软件资源。只有科学地规划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保障弱势学生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真正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确保弱势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第二,树立尊重教育主体差异的理念。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成长需求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平等教育绝不是整齐划一式的教育,它是基于差异发展上的平等,是让每个孩子的潜力、智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平等。正视个体的差异,放弃对教育同质性的追求,既主张人人都受教育,又追求人人都受适切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值得提倡和实施。
第三,树立有效补偿差距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补偿原则。补偿原则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这种做法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
(二)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的结合。首先要加强政府统筹、做好整体规划。针对特殊教育、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新市民子女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制定长远规划、分层次设立重点建设项目、分步骤促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如在发展特殊教育中,应在对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措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特教资金的投入、加强校舍的改造、设备的完善,以及有计划地加快特教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从而提升特教的整体水平。其次是强调局部推进。要针对各类弱势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计划、分主次、有重点地推进弱势群体教育工作,如针对弱势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可加强对其特长和爱好的培养与研究;针对弱势学生习惯养成问题,可开展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探索和研究等。通过局部推进让市南优质教育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孩子。
二是注重内部提升与外部优化的结合。“内部提升”指弱势学生的接收学校,要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进程中,把提高对弱势学生的教育水平作为衡量办学的重要方面。着力在教育环境、管理制度、文化培育等方面体现对弱势教育的理念和认识、渗透对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与研究。“外部优化”指不断优化促进学生成长的外部大环境。外部环境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基本条件。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着弱势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优化社会大环境应该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三是注重“输血教育”与“造血教育”的结合。“输血教育”是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齐抓共管,为弱势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更多更优的帮助,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呵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输血”。“造血教育”是以鼓励表扬、榜样示范、说服引导等方式启发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努力开展以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塑造弱势学生的自信心,开发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这些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三)加强“三项研究”
一是以学校为阵地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坚持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针对弱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根本需求,从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德育工作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强对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以研究促实践、以研究求实效。
二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素质对弱势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和开展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学校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对弱势群体家庭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重视分析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特点,开展有效的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并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
三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作为终身教育载体的社区教育,强调的是“人人均为学习之人”,强调教育对象的无歧视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以社区为载体,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弱势群体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更有利于增强弱势群体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改变弱势群体的边缘性,更有利于促进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从理念到行动,从政策到制度,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当前,任何教育公平的政策选择是有限的,资源利用是有限的,但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应该是无限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让富裕的、贫穷的、市民的、进城打工的家庭的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政府、社会的共同职责。让弱势群体同享平等教育,需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也要善于从局部入手做工作;要注重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建设,更应注重激发弱势群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善于开展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弱势学生同享平等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文章来
源 w 3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活动总结 热门排行
- · 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 · 2017年采购招标中心党组中心组学习总结
- · 2017学习科学发展观讨论活动第三阶段汇
- · 2017年科学发展观总结报告
- · 2017年银行科学发展观总结
- · 农业部门2017上半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
- · 2017年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
- · 2017年小金库自查自纠总结
- · 2017年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总结两篇
- · 2017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 · 2017年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阶段“回头看
- · 201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 · 2017年医院市场部工作总结
- · 2017年电视台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阶段“
- · 2017年大学生暑假实习总结
- · 2017年地税局税收宣传月活动总结
- · 2017年学习实践活动“回头看”总结
- · 2017年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
- · 2017年民生工作半年总结
- · 顺外村2017年上半年纪检监察工作总结
- · 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新生观看革命影片活
- · 2017年县科协工作总结
- · 2017年经济工作总结和今后三年经济工作
- · 2017党委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