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航教学资源网教学文章职业考试公务员考试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09-20 12:20:55   分类:公务员考试   浏览次数: 175
标签:历年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公务员面试,http://www.qihang56.com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例4-26】(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下面四个所给的选项中,哪一选项的盒子不能由左边给定的图形做成?(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答案与解析】C观察左边的图形可知,包含两条垂直线段的面必然不相邻。有三个面是空白的(其中两个对称),有两个面各有一个垂直线段而且该两面对称,而且空白面与垂直线段面是交叉分布,呈相邻状态的;另有一个面被垂直线段分割为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本题为选非题,一眼即可看出C项不符合要求。故选C。
【例4-27】(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答案与解析】A此图形在横向和纵向都呈连续翻转规律。故选A。
【例4-28】(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答案与解析】B将B选项中上半部分两个正方形与下半部分两个正方形位置互换,即是提示框 中的图形,而A,C,D无论如何变动皆不符要求。故选8。
【例4-29】(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答案与解析】A题中图形都由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而成。第1、3、5图形是由同一种图形组成,而2、4均为不同的图形组成,因此问号处的第6个图形也应为不同图形组成,由此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例4-30】(2009年中央机关真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常考题型
【答案与解析】A此题考查图形的重叠,需要从图形中元素的数量和重叠的性质作答。题中给出的8个图形都包含两种图形即两个元素,而两种图形都是相互有部分重叠,而重叠的共同点则是每个图形都是直线组成的元素在上、光滑曲线组成的元素在下且部分被覆盖。由此可推知符合这一规律的只有A选项。故选A。来源:www.qihang56.com
  五、超常题目
  该类题目图形推理中的极端性题型,难度是该类考查中最高的,在近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基本上未出现过,应试者对于该类题型仅作了解即可。
  以上五类题目在历年公考真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常规题目和跳跃题目,基础题目和超常题目则鲜有涉及。最后,将解析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小结如下:一是做图形的基本规律是找准切入点。二是识别翻转与旋转,结果存在根本不同。旋转,在同一平面上的转动,位置无论怎么样的变动,相对位置都不发生变化;翻转,在立体空间内图形发生变化,相对位置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是图形拆分,化整为零、重新组合。图形推理每一年的题目都有所创新,对于图形拆分,也就

www.qihang56.com是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来分析图形,后面涉及的图形拆分之后各部分的规律,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注意其内在的连续性,在掌握此类题目后,要善于举一反三。四是图形拆分后的相关元素加减。解决这一类的题目关键要有整体与部分的眼光,如果给出的图形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则应该尝试图形拆分之后的规律。五是把握图形折叠规律。对于图形折叠之后的规律,除应有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寻找图形折叠之后的规律,应该说树立起了规律意识,则就抓住了解决图形推理的根本。
  技巧提示:寻找图形规律的时候要着重注意以下重点:①图形大小的变化;②图形旋转或移动及旋转方向上有无规律;③图形相对称或相似;④图形组合与叠加的变化;⑤图形阴影部分的变化;⑥图形构成元素数量递增或递减的变化;⑦图形构成元素笔画的相同或增减的变化;⑧图形构成元素移动方向的变化;⑨图形构成元素组成或分解的变化;⑩图形构成元素形状的变化;⑩多个图形构成元素相同的部分。

  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给定标准定义进行判断的能力,即,考查领悟能力、严格理解和规范理解能力。 
  定义判断是每年判断推理部分的必考题型,在判断推理部分中难度系数不大,要答好这种题目首先必须掌握一些逻辑学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技巧。如果掌握了做题规律,考场上认真作答,则该部分将成为送分题型。 
  第一节 含义与特点 
  公考定义判断考查的是应试者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能力,它离不开基础逻辑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做题技巧,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一、定义的含义 
  定义,就是用精练的语句将某个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揭示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词语,例如“劳动争议”、“犯罪未遂”、“不当得利”等都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联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组成定义的概念是定义联项。例如,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争议的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予以解决的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或权利。这个定义中,“诉讼标的”是被定义项;“当事人争议的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予以解决的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或权利”是定义项;“是指”是定义联项。 
  二、定义的特征 
  对概念进行定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部经典的统称,这就是从概念外延角度说明“六经”这个概念。 
  三、定义的分类 
  定义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类。 
  (1)根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可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勇敢”;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不勇敢”。 
  (2)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概念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独一无二事物对象的概念,如“北京”;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学生”。 
  (3)根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具体事物,概念可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实体概念是反映具体事物 的概念,如“长江”;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如“美丽”。 
  (4)根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可独立的同类个体组成。每个组成集合体的个体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第一,属于同类事物,如“人类”这个集合体,就是由张三、李四等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组成它的这些个体都属于同一类——人;第二,集合体具有整体性,集合体具有的本质属性其个体并不具有。集合体是由许多同类的个体组成的整体,这些个体形成后,它们的性质、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个体不具有,即“某个体是某集合体”这样的语句不成立,如“工人阶级”是由一个个工人组成的集合体,“工人阶级”具有无产阶级革命领导阶级的特点,但是其中任意一个工人不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与反映其个体的概念之间是全异关系。一般来说,反映集合体的一类概念,就是集合概念;不反映集合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概念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非集合体概念反映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如在我围,人民享有最广泛的民主与自由; “人民”就是集合概念,“人民”代表的是整体,指全体人民,他们享有最广泛的民主与自由,但这不代表每个人都享有最广泛的民主与自由,如凶犯则不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备考要点
  •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