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教案

03-06 16:11:49   分类:三年级语文教案   浏览次数: 627
标签: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级语文全册教案,http://www.qihang56.com 观潮 教案,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www.qihang56.com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1] [2] [3]  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情境 教案
  •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