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航教学资源网范文写作总结报告党政报告延平区政府工作报告

延平区政府工作报告

05-01 20:03:50   分类:党政报告   浏览次数: 619
标签: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党支部工作报告,http://www.qihang56.com 延平区政府工作报告,
公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积极作为的过去三年

    本届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为民、守责、创新、廉政”的政府工作八字方针,“**”计划任务圆满完成,“***”规划实现良好开局,本届政府任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把握大局,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注重把握区情特点和阶段性特征,一步一步打基础,一年一年增后劲,经济社会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三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3%;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02%、14.62%。

    一是坚持工业强区,培育发展强势。大力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 战略,工业经济迅速壮大,规模工业领跑带动作用明显。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年的62.1%提高到20*年的7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家,比20*年新增51家。特色工业进程加快,六大产业集群稳健发展,规模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6.59%;畜牧、竹木、药材、果蔬、矿产等资源有效转化,新上了绿洲兔业、宏林木业、三三药业、和意食品、长国石材等一批资源转化型龙头企业。工业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发展工业平台7669亩,落户企业144家。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加快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旅游总收入累计6.7亿元,年均增长17.62%,接待游客累计471.15万人次,年均增长17.42%,20*年延平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5家,比20*年增加8家,辐射带动基地建设32.8万亩,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7862人,带动农户8.12万户;建立无公害果蔬基地7500亩,新认证无公害产品15个。畜牧、水产、竹木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畜牧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年的39.9%提升到20*年的46.3%,成为我省重点的畜牧养殖区和淡水渔业养殖区;产值上千万元的竹木加工企业18家,比20*年增加12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王台井窠、来舟游地、塔前茶林等省级住宅小区建设全面完成,其中王台井窠获省级优秀住宅小区称号。所有乡镇和68%的行政村实现城乡广播电视联网,5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制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建成村级供水91处,受益人口7.5万人;5个重点乡镇完成垃圾填埋场建设任务,27个村建设垃圾池114个;禁建区内71%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完成污染治理;太平南坪溪流域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试点和炉下循环经济实验区列入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省级重点项目,对解决畜禽养殖污染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深化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项目成为工作的着力点、发展的突破点、财税的增长点。三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94项,其中省、市重点项目11项,完成投资9.46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参加“5·16”、“9·8”等大型经贸活动,签约合同项目46个,总投资27.45亿元;引进山海协作项目111项,引进资金17.5亿元。积极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项目对接数、大会签约项目数、参会企业数连续四届保持全市前列,共对接合同项目132项,总投资19.1亿元,其中对接院士项目7项,总投资1.8亿元。

    四是坚持市区一体,构筑发展优势。强化市区一体意识,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局,合力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绿色城市。拉开城市框架初显成效,完成江南新区八仙小区、夏道片区一期征地拆迁和城区饮用水第二水源选址等工作;西区开发全面推进,新城中心住宅小区、西门岭安置区、西城大桥、新城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按照“市区联合、以区为主、共同投资、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大横绿色产业区开发,下坑垄启动区动工建设。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被授予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涌现出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先进文化社区1个;社区经济迅速壮大,3个街道财政收入突破两千万元,比20*年增加2个。

    (二)创新举措,科学发展。始终坚持创新促发展,改革增活力,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新突破,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软硬环境同步改善。软环境方面,强化机关效能,对各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开展绩效评估,严肃查处“小吏大权”、“中梗阻”等现象,效能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客商对政务环境和总体投资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硬环境方面,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建成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国道路面等级全面提高;农村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快,硬化农村道路552.7公里,占建设里程的77.92%,是20*年的18倍;89.3%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84.2%的行政村开通班车。峡阳、照口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电力设施基本适应发展需要。推进生态示范区和水口库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达73.6%,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闽江流域延平段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

    二是改革开放同步推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1家“穷、亏、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盘活资产8400多万元,置换职工身份5126人,其中9家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成为新的民营企业。规模工业中非国有比重提高到97.8%,三山集团等5家企业被评为南平市明星民营企业。全面加快农村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省市联合验收,太平曾厝村、塔前棚下村成为全省林改样榜村。深化“南平机制”,先后下派了科技特派员等五支队伍共555名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服务。公共财政向农村延伸,乡镇机关干部工资全部纳入国库统发;落实农村“八大员”政府津贴工作,选聘农村“八大员”2188人。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年人均减负140.57元;落实种粮农民直补、良种和购机补贴、石油等生产资料提价综合补贴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村信用社完成统一法人制度改革,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完成行政许可项目、许可规定、许可机关和许可收费项目等清理工作。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新批“三资”企业42家,新增出口企业12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8%,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1.8%,山海协作引进资金年均增长35.07%。

    三是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推广应用科技成果75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20*年再次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区称号。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顺利通过省政府 “双高普九”评估验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实施低保家庭学生 “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以及高山偏远学校教职工实行津贴补助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撤销完小12所、教学点29个,28所完小降为教学点;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2项,新建校舍15881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1030平方米。文化事业不断繁荣,被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区,樟湖蛇文化、蛙文化、峡阳战胜鼓、塔前木偶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多形式办医格局初步形成;对乡村医生实施津贴补助,实现村村有卫生所和符合资质的乡村医生的目标;区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省级一类先进区。

    (三)尽心履职,为民发展。始终坚持人民唯重,认真履行政府肩负的职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7%,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年底的40.57亿元增加到20*年底的45.75亿元,年均增长5.18%。全面完成《水口水电站农村库区20xx—20*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开展创建“平安库区”、“阳光库区”活动,实施移民“解困增收工程”,实现了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福工程”完成562户2248人的搬迁任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实现应保尽保;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列为中日农村养老保险协作项目全国8个试点县(区)之一,累计参保人数2.88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农民参合率达87.23%。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市政府工作报告
  •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