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翻译》教学设计二-高三语文教案
12-14 18:41:36 分类:高三语文教案 浏览次数: 770次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讲评课教案,http://www.qihang56.com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翻译》教学设计二-高三语文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要掌握规律,结合语境,推断用法。下面仍用“以”字为例,“以+动词”时,“以”是连词;“以十名词、代词”时,“以”是介词。对有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还须结合上下文,综合运用句法分析和文意理解两种方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特别注意要有全局意识,因为许多文言虚词的用法不实在,只有对全句进行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掌握文言虚词还要注意兼词和虚词连用现象。兼词即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可放在句中,比如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诸”就是兼词,相当于“之于”;“诸”字还可放在句末,比如在“不识有诸”,“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中,“诸”相当于“之乎”。又如“焉”字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中,相当于介词“于”加上指代词“是”;“焉”在形容词后时,如“盘盘焉,困焉”中“焉”相当于形容词词尾,译成“的样子”,实际也是兼词。在“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中“焉”也是兼词。还有“盍”字在“盍各言尔志”中,“盍”相当于“何不”。还有“叵”字在“大耳儿最叵信”中,“叵”相当于“不可”,成语“居心叵测”与上同。此外,在“愿勉旃,毋多谈”中“旃”字相当于“之焉”。
虚词的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两个意思相同的虚词连用,有时三个意思相同的虚词连用。有用于句首的,有用于句末的。如“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噫吁峨I危乎高哉”,“借第令毋斩”,“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尽心焉耳矣”,“吾罪也乎哉”等。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的连用,不论是两个或三个,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懂得了这种连用现象,有助于断句和语意的理解。
命题走向及分析
我们仍然以1999-2003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为例,梳理一下文言虚词命题的特点和走向。
1999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0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1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2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3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可以看出:①命题者坚持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例如,但、以、遂、且(1999年),故、每、因、及(2000年),以、于、乃、因(2001年),以、会、既、无、之(2002年),为、以、焉、因(2003年)考查的全是常见虚词,也是文言课文中的高频虚词。②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大致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使用虚词的能力,多年来使用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形式强化了这种意识。③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文言课文的学习,高考试题坚持与文言课文挂钩,起到了引导考生认真读书的良好导向作用。
高考精题荟萃
1.(1999—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遂竞贡新果/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答案]D
[分析]A项中,两个“但”字都是副词,意思都是“只、只管”;B项中,两个“以”字从用法上说,下文的动作均表示上文动作的目的,“将财物寄置界内”目的是“避盗”,“告先帝之灵”的目的是“彰其咎”,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C项中,两个“遂”都是副词,表示下文的事情是由上文的事情引起的;D项中,“一身获罪,且活千室”的“且”是副词,“将要”的意思,“且在邦域之中矣”的“且”是连词,相当于“而且”。
2.(2000—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
[分析]A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表示结果,后一个是副词,表示故意做某事;B项中,两个“每”都是副词,指“每次、每当”;C项中,两个“因”都是介词,表示“通过”;D项中,两个“及”都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某一处所或范围。
3.(2001—全国—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B
[分析]A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都用来表示目的,“缓攻即墨”的目的在“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的目的在“疗梅”,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但前一句的“于”表示动作(降)涉及的对象,后一句的“于”表被动关系,两个“于”的用法不同;C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都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两个“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两个“因”都是副词,都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意义和用法相同。
4.(2002—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答案]A
[分析]A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前者意为“统率”,后者意为“把”,两个“以”的用法不同;B项中,两个“会”都是副词,都是“正好、恰巧”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中,两个“既”都是副词,都表示“已经”、“……之后”,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两个“无”都是连词,都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5.(2002—全国—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答案]C
[分析]A项中,“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即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现象,这项解说正确;B项中,“避之数岁”的“之”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而来,“之”称代的是李广,这项解说正确;C项中,“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这项解说不正确;D项中,正因为百姓听到了李广“引刀自刭”一事,才为他痛哭,这项解说是正确的。
6.(2003—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答案]C
[分析]“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是代词;A项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可译为“于是”。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对于理解文意和翻译句子大有裨益。句式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词语的活用,一是特殊的句型。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采用隐性考查的方法,即考查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有时也进行比较直接的考查,如判断省略句的省略内容补充是否正确等。在平时学习文言和考前的复习中,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类型和几种特殊的句式,必须真正掌握,了解它们的特点。掌握常见文言句式,有几个要点要特别注意。
1.判断句:要注意两个系列,一是“……者……也”系列,它的省略形式是“者”、“也”皆无。例如“刘备天下枭雄”。一是用副词和动词“乃”、“为”、“则”、“即”、“皆”、“耳”、“是”表示判断的系列,这较容易识别。遇到判断句,要注意分清判断的主语。例: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其主语是“此”还是“此人”?一要分析句子的整体结构,二要顾及上下文,才有正确的结论。同样是“……者……也”式,又有是非判断和因果判断之分,例如“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就是一个因:果判断,译过来应是“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里的政治黑暗”。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要掌握规律,结合语境,推断用法。下面仍用“以”字为例,“以+动词”时,“以”是连词;“以十名词、代词”时,“以”是介词。对有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还须结合上下文,综合运用句法分析和文意理解两种方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特别注意要有全局意识,因为许多文言虚词的用法不实在,只有对全句进行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掌握文言虚词还要注意兼词和虚词连用现象。兼词即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可放在句中,比如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诸”就是兼词,相当于“之于”;“诸”字还可放在句末,比如在“不识有诸”,“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中,“诸”相当于“之乎”。又如“焉”字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中,相当于介词“于”加上指代词“是”;“焉”在形容词后时,如“盘盘焉,困焉”中“焉”相当于形容词词尾,译成“的样子”,实际也是兼词。在“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中“焉”也是兼词。还有“盍”字在“盍各言尔志”中,“盍”相当于“何不”。还有“叵”字在“大耳儿最叵信”中,“叵”相当于“不可”,成语“居心叵测”与上同。此外,在“愿勉旃,毋多谈”中“旃”字相当于“之焉”。
虚词的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两个意思相同的虚词连用,有时三个意思相同的虚词连用。有用于句首的,有用于句末的。如“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噫吁峨I危乎高哉”,“借第令毋斩”,“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尽心焉耳矣”,“吾罪也乎哉”等。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的连用,不论是两个或三个,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懂得了这种连用现象,有助于断句和语意的理解。
命题走向及分析
我们仍然以1999-2003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为例,梳理一下文言虚词命题的特点和走向。
1999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0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1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2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2003年: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可以看出:①命题者坚持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例如,但、以、遂、且(1999年),故、每、因、及(2000年),以、于、乃、因(2001年),以、会、既、无、之(2002年),为、以、焉、因(2003年)考查的全是常见虚词,也是文言课文中的高频虚词。②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大致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使用虚词的能力,多年来使用比较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形式强化了这种意识。③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文言课文的学习,高考试题坚持与文言课文挂钩,起到了引导考生认真读书的良好导向作用。
高考精题荟萃
1.(1999—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遂竞贡新果/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答案]D
[分析]A项中,两个“但”字都是副词,意思都是“只、只管”;B项中,两个“以”字从用法上说,下文的动作均表示上文动作的目的,“将财物寄置界内”目的是“避盗”,“告先帝之灵”的目的是“彰其咎”,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C项中,两个“遂”都是副词,表示下文的事情是由上文的事情引起的;D项中,“一身获罪,且活千室”的“且”是副词,“将要”的意思,“且在邦域之中矣”的“且”是连词,相当于“而且”。
2.(2000—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
[分析]A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表示结果,后一个是副词,表示故意做某事;B项中,两个“每”都是副词,指“每次、每当”;C项中,两个“因”都是介词,表示“通过”;D项中,两个“及”都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某一处所或范围。
3.(2001—全国—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B
[分析]A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都用来表示目的,“缓攻即墨”的目的在“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的目的在“疗梅”,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但前一句的“于”表示动作(降)涉及的对象,后一句的“于”表被动关系,两个“于”的用法不同;C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都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两个“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两个“因”都是副词,都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意义和用法相同。
4.(2002—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答案]A
[分析]A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前者意为“统率”,后者意为“把”,两个“以”的用法不同;B项中,两个“会”都是副词,都是“正好、恰巧”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中,两个“既”都是副词,都表示“已经”、“……之后”,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两个“无”都是连词,都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5.(2002—全国—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答案]C
[分析]A项中,“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即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现象,这项解说正确;B项中,“避之数岁”的“之”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而来,“之”称代的是李广,这项解说正确;C项中,“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这项解说不正确;D项中,正因为百姓听到了李广“引刀自刭”一事,才为他痛哭,这项解说是正确的。
6.(2003—全国—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答案]C
[分析]“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是代词;A项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可译为“于是”。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对于理解文意和翻译句子大有裨益。句式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词语的活用,一是特殊的句型。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采用隐性考查的方法,即考查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有时也进行比较直接的考查,如判断省略句的省略内容补充是否正确等。在平时学习文言和考前的复习中,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类型和几种特殊的句式,必须真正掌握,了解它们的特点。掌握常见文言句式,有几个要点要特别注意。
1.判断句:要注意两个系列,一是“……者……也”系列,它的省略形式是“者”、“也”皆无。例如“刘备天下枭雄”。一是用副词和动词“乃”、“为”、“则”、“即”、“皆”、“耳”、“是”表示判断的系列,这较容易识别。遇到判断句,要注意分清判断的主语。例: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其主语是“此”还是“此人”?一要分析句子的整体结构,二要顾及上下文,才有正确的结论。同样是“……者……也”式,又有是非判断和因果判断之分,例如“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就是一个因:果判断,译过来应是“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里的政治黑暗”。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高三语文复习:古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文章内容
- ·下一篇:木兰花 晏殊 赏析(玉楼朱阁横金锁)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高三语文教案 热门排行
- · 老舍《我的母亲》说课稿
- · 人教版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 · 葛鸦儿《怀良人》诗歌鉴赏
- ·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
- · 人教版必修五宇宙的未来教案
- · 【2017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题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
- ·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5(苏教版必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断句翻译练习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文言实词复习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开头:作文成功的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命题作文、半命题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鉴赏》教学设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教学设
- ·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2(苏教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常识》教学设
- · 【2017年高考】写作:写作概述
-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2)》教
- ·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
- · 【普高第五册】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
- · 【2017一轮复习】议论文复习讲座(七):